学习导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导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融通

时间:2022-04-29作者:贺才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辩证思维、人民观点、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诸多契合之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功能融通。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提供了科学认识工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积淀下来的、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其中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融通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契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民本思想等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辩证思维上的契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万物皆化”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事物的矛盾运动、对立统一规律等具有内在契合性。

二是在人民观点上的契合。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认为治民要“宽”,养民要“惠”;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与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相呼应。

三是在社会理想上的契合。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一贯主张和谐共生,构建理想社会,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小康社会;孙中山提出的“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稍不均”的建国理想等。马克思主义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为人类社会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上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融通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对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全面、系统的深刻表达,是我们立党立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甄别、筛选、继承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创新,充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境和土壤,二者相互融通使马克思主义更符合中国的国情、语言形式和思维习惯,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只有根植于、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助于中国的话语体系进行传播,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虽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性质等不同,但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精神力量和文化滋养,共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与融通的实现路径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融通,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要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还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二要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条件。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找到活水源头。此外,还要坚持古为今用,下功夫研究、发现、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三要着力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任何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在解决新的现实问题、在新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要始终坚持问题意识,积极回应和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7YBA411)阶段性成果、中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YPXYJ2017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版权所有:中北大学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002001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