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导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导读 > 正文

从中华传统政德思想中汲取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精神力量

时间:2022-04-15作者:李璐


中华传统政德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和反映了国家治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其所昭示的深刻做人做事道理、蕴藏着的丰富为官为政理念,对于广大党员培养品格、涵养政德、锤炼党性、坚定理想信念大有裨益。新时代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要善于汲取中华传统政德思想中的智慧,并立足现实,着眼于加强中华传统政德思想的当代阐释,为新时代干事创业固本铸魂。

一、中华传统政德思想与党性修养的内在契合

(一)价值指向的内在契合

中华传统政德思想与党性修养在价值指向上都高度重视“德”的作用。前者在于培养仁爱忠恕、中正平和的正人君子,达到修齐治平的终极目标。后者致力于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要求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照党性原则办事,一心为公、执政为民。

在传统社会,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构成“儒表法里、外儒内法”“礼法合一,德主刑辅”的社会治理模式,更注重道德的作用。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历来坚守的选人用人标准。党性修养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德”的核心体现和实现路径。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通过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来实现。

(二)实质内涵的内在契合

中华传统政德思想与党性修养在实质内涵上都属于精神层面、主观层面,都属于关于如何修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华文明极其重视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构成了政德的基本前提,修身则成为实现政德的主要途径。提升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是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将符合党性原则的思想加以强化,也是让人的思想更加端正、更加纯净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政德思想是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三)路径方法的内在契合

中华传统政德思想与党性修养都突出了对人主体作用的重视,在重视内外兼修、强调知行合一方面是一致的。前者强调安身立命、修己安人、明伦崇德、修德配位,后者则更强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中华传统政德“德目”繁多,最终需要以“修身”为本,落实到“修身”二字。党性修养强调加强理论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经过循环往复的辩证发展和提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在《之江新语》中引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语,强调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群众的表率。

二、中华传统政德思想对新时代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启示与借鉴

(一)守初心——践行仁德,先义后利,永葆思想上的先进性

一是践行仁德。何谓“仁德”?春秋时期陈国大夫逢滑指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视民如伤”就是把民众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最大限度地体恤民众疾苦。《政学录》指出:“视小民如儿女,知痒知痛”,强调官员对待百姓要像父母保护和关爱子女那样,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践行仁德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是先义后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广大党员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先义后利,拿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勇气,具备“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胸襟,保持“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作风,永葆思想上的先进性,进一步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二)担使命——增强本领,敢于担当,永葆实践上的先进性

一是增强本领。善政既包括廉洁奉公,更包括勤政为民,积极履职尽责。清代官吏周其华指出:“人官一方,则受一方之寄。必为民出力,自强不已,而后不为民病”,认为官员只有勤政为民,才能让民众安居乐业,这是我国传统政德思想的精华。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到勤政为民,除了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固初心远志之外,更要增强本领、以实干兴邦。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二是敢于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领导干部要敢于直面问题,做到矛盾面前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起考验。同时,“敢于担当”也需要相关制度予以配合,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保护敢作敢当、敢于创新的干部,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undefined 

(三)明立场——秉公用权,拒腐防变,永葆作风上的先进性

一是秉公用权。《尚书•周书•周官》有言:“以公灭私”,指出要以公心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左传•僖公九年》提出“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凡是为谋国家之利的事,要知无不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在履职时,要秉公用权、秉公办事。首先,在工作中,要坚持公正、心无私念、秉公处理。要从多方面、多方位思考,力求寻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化解群众矛盾。其次,在选人用人上,要做到“出以公心、注重公论、维护公正、坚持公道、提高公信”,重德重才重贡献,不分地域,不分亲疏,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干部,坚决抵制各种跑官风、说情风。

二是拒腐防变。“廉者清也”,即清白做官就是“廉”。中国传统政德思想中的“清廉”强调道德情感上的羞耻心,以贪污为耻。北宋理学家陈襄指出:“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廉洁的观念,将古训与党的一贯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干净干事、廉洁用权的形象示人。

(四)善自省——心怀敬畏,慎独慎微,永葆人格上的先进性

一是心怀敬畏。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敬畏人民,对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心生敬畏,既要严谨持重、毫不懈怠地运用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又要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接受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其次要敬畏组织,敬畏组织的纪律、规章,敬畏组织的监督、教育,把敬畏之心转化成为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义无反顾的工作动力,把敬畏之心当作履行职责、为官从政的基本底线。最后要敬畏法纪,要带头遵纪守法,从程序和制度上规范权力、约束权力,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做到不越界、不越轨。

二是慎独慎微。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还要特别注意“慎独慎微”。晚清名臣曾国藩指出:“慎独而心安”“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慎独”,就是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独处时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有效考验。只有做到了慎独,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无愧。“慎微”,就是警惕于事物细微之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防止小过酿成大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20TZTSKC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讲师


版权所有:中北大学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002001550号